知乎圆桌掀西南文化讨论热 作家阿来领衔探讨“峥嵘岁月”
来源:央广网
4月11日消息 “我家乡的河流叫梭磨河,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的第一本诗集就叫《梭磨河》”,在近日知乎举行的“走进峥嵘岁月”圆桌上,作家阿来这样说道。此外,周晓农、“首阳大君”等多位知乎答主也参与了这场线上圆桌,他们从历史存留的土司制度,到西南地理风貌,以多元视角解锁这片土地的尘封记忆与古今变迁,吸引了大批用户的围观与互动。
家乡对于你来讲意味着什么?作为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走出来的作家,阿来称家乡是他人生的出发之地,“那是个背倚雪山,面向河流的小村庄,名叫马塘”。但他同时表示,“我不再认为那个小村庄是我唯一的故乡。在行走与阅读中认知的那个更广大的世界,我一字一句诚恳书写记录过的地方,都是我的故乡—我日渐扩大的精神故乡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前阿来创作的长篇非虚构力作《大河源》电子版在知乎上架,阿来也以知乎答主的新身份分享自己的创作和精神世界。事实上,这部记录黄河源区“波平如镜的平湖”与“民族互动的史诗”的《大河源》,也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人文的一次生动描述。
西南地区特有的土司文化也成为了这场圆桌的重要讨论部分。知乎答主“曲水流觞”以徐霞客游记中的一句“木氏居此二千载,宫室之丽,拟于王者”,解读了土司的生活;知乎答主“我是妖怪”则介绍了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。知乎经济、农业话题优秀答主周晓农在回答中解析了土司制度的起源,“土司制是羁縻之策的最终实现形式,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上,功不可没,他能历元明清三代,也说明其最适宜用于羁縻边夷之地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知乎答主周晓农潜心研究数年形成的《帝国边疆—中国土司问题笔记》,现已上架知乎盐选专栏,其详细阐述了土司制的来龙去脉,并对其引发的民族冲突和交融、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、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等诸多问题,进行了翔实的解读。
这场对我国西南地区人文历史、古今变迁的讨论,覆盖了众多探讨角度。知乎答主“行影旅行”从地理的角度表示,拥有贡嘎山、稻城亚丁、四姑娘山等的川西,是中国追逐雪山最好的地方;知乎答主“小云哥哥”指出,“香格里拉”这一地理用语最初出现于英国作家詹姆斯·希尔顿1933年的小说《消失的地平线》中;知乎考古话题优秀答主“首阳大君”则介绍了明朝时期在四川宜宾、兴文一带生活过两百年的部族—都掌蛮,为西南历史研究增添了独特视角。
知乎上一直活跃着众多作家、文化名人群体。马家辉、马伯庸、郝景芳、周德东、金宇澄等,既分享宝贵且私人化的创作理念,又从社区讨论中获得更多灵感。此次,阿来领衔的对西南文化的探讨,让更多人领略到了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魅力,推动了大众对西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