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血友病日丨科学防治血友病,让生命不再脆弱
2025年4月17日是全球第37个“世界血友病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科学防治血友病,让生命不再脆弱”。
什么是血友病?
血友病是一种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。患者的血液无法正常凝固,轻微外伤或自发性出血可能导致关节、肌肉或内脏反复出血,严重时危及生命。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类型,血友病分为A型(缺乏因子Ⅷ)和B型(缺乏因子Ⅸ),其中A型占80�5%。全球约每1万名男性中即有1人患病,我国目前登记的血友病患者超过3万人。
误区澄清
1. 血友病是遗传病,但约1/3患者因基因突变无家族史。
2. 女性多为携带者,但部分携带者也可能出现轻症出血表现。
科学防治的三大支柱
预防治疗:从“止血”到“防出血”
传统治疗模式是“按需止血”,即在出血发生后输注凝血因子。但反复出血易导致关节畸形、残疾。预防性治疗(定期输注凝血因子)已被证实可显著减少出血频率,保护关节功能,是国际公认的“金标准”。
儿童患者:早期启动预防治疗,可降低致残率,帮助孩子正常上学、运动。
长效药物:新型长效凝血因子、双抗药物(如艾美赛珠单抗)延长了给药间隔,减轻患者负担。
规范诊疗:多学科协作是关键
血友病的治疗需血液科、骨科、康复科、心理科等多学科协作。
精准诊断:通过基因检测明确分型,评估抑制剂风险。
个体化方案:根据年龄、出血史、关节状态等制定治疗目标。
并发症管理:关节病变需结合理疗或手术,慢性疼痛需心理干预。
科学护理:日常细节守护生命
患者及家属需掌握科学的居家护理知识:
避免外伤:选择温和运动(如游泳),佩戴护具,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。
出血识别:关节肿胀、皮肤瘀斑、血尿等需及时就医。
康复训练: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肌肉锻炼,预防萎缩。
科技突破:基因治疗带来曙光
近年来,基因治疗为血友病患者带来革命性希望。通过载体将正常凝血因子基因导入患者体内,可长期甚至终身表达凝血因子。2024年,全球首个血友病B基因疗法获批,部分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水平接近正常人。尽管费用高昂且长期安全性需观察,但这一进展标志着血友病从“控制”走向“治愈”的可能。
血友病虽无法彻底治愈,但科学防治已让患者寿命接近常人。从“玻璃人”到“钢铁侠”,每一次科技进步、每一份社会关爱都在为生命注入韧性。2025年世界血友病日,让我们携手行动,用科学之光照亮血友病群体的未来!
参考资料
1.《WFH血友病管理指南(2020年版)》
2.《中国血友病诊疗指南(2023年版)》
湖南医聊特约作者:益阳市中心医院 曹卫 关注@湖南医聊,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!(编辑Wx)